本篇文章1765字,读完约4分钟

▲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侯黎明。

▲敦煌254窟“舍身待虎图”。

最近,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侯黎明来到深圳进行讲座,用画像讲述“大美敦煌”,从敦煌早、中、晚三个时期开始,历时千年,横跨十个王朝,通过敦煌讲述不同王朝的文化史、美术史、宗教史、服装史 一边谈技法、流派、艺术,一边谈反面风俗人情的世态。

广东:敦煌在中国 敦煌学也在中国

讲座结束后,侯黎明接受了深圳商报记者的采访。

三代院长接力建立敦煌学

侯黎明于1982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1985年从延安地区文化馆转入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眨眼,临摹敦煌壁画,参与国内外敦煌艺术展的策划、设计,他是敦煌岩彩画的创始人,敦煌文化艺术宣传弘扬的

侯黎明说,所谓的“敦煌学海外”始于西藏经洞的宝物流失。

1906年,敦煌王圆箓神父发现了藏经穴,英国探险家斯坦以极低的价格买下了大量的经卷和几十束汉藏语的书写。 两年后,他选择了法国汉学家巴希和后来的6000余张圣经和200余件艺术品。 接着登场的是俄罗斯的奥登堡和日本的大谷光瑞,敦煌的宝藏流失到了国外。 获得资料的外国学者必须研究的航班,由于敦煌的研究成果先由外国学者发表,引起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海外”的说法。 侯黎明认为这句话广为流传,确实击中了中国学者的痛处。 问题不仅仅是文献、文物的流失,还有早期的中国学者和专家面对敦煌壁画,是空白的。

广东:敦煌在中国 敦煌学也在中国

1987年是敦煌快速发展史上重要的两个节点:一是在敦煌召开的“敦煌学国际学术会议”,中国学术界打了一场转战,把敦煌学研究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说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二是1987年12月,敦煌被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广东:敦煌在中国 敦煌学也在中国

侯黎明说,敦煌学者最大的成绩是将敦煌壁画从无字天书改为敦煌学大词典花了70年时间。 20世纪40年代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时,对敦煌壁画和雕刻,完全不知道复印件。 敦煌的研究者通过努力,也可以参考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逐渐揭示敦煌洞穴壁画内的东西,至今可以说是数家珍。

广东:敦煌在中国 敦煌学也在中国

敦煌研究院的前身是敦煌文物研究所,是留法归来的油画家常书鸿的第一任所长,为敦煌石窟文物的保护、研究开辟了漫长的坎坷之路。 从常书鸿到段文杰,再到樊锦诗,三代敦煌研究院院长接力,经过70多年的努力,逐渐建立了贫困的二白敦煌学。

广东:敦煌在中国 敦煌学也在中国

1987年在敦煌召开的“敦煌学国际学术会议”将敦煌从中国学术的悲伤之处变成了敦煌学研究成果的凝聚和发表地。 会议吸引了国内外160名学者到摩根,几乎集结了国际敦煌学术研究学者,可以说是敦煌学研究行业人数最完善的会议。 会议成果是大量的研究文案发表,中国敦煌研究者收集了多年的文案作了这次集中发表,奠定了敦煌研究院在敦煌学界的地位,中国学界终于把敦煌研究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敦煌学在海外”的阴霾从此被清除。

广东:敦煌在中国 敦煌学也在中国

敦煌艺术史研究需要新的做法

侯黎明认为敦煌藏经洞文献研究已经进入深入的研究阶段,流失国外的文献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因为英国图书馆提倡公开共享世界敦煌数字化资料。 但是关于敦煌石窟艺术体系的研究、敦煌艺术史的写入,依然有很多空白,有待于更系统化的探索。 常书鸿和段文杰在艺术研究方面做了框架,后来面对壁画只是用文案来表现,没有接触佛教美术的视觉本体,缺乏独立的见解,抄袭,其实都是抄老先生的说法,研究做法是啊。

广东:敦煌在中国 敦煌学也在中国

侯黎明表示,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支持敦煌年轻人吴霜秦,用图像分析的方法研究莫高窟第254窟的“舍身待机虎图”,她使用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的分解方法,跨越重叠的空间和时间 后来,年轻人陈海涛、陈琦也通过这个课题研究,突破了文案,他们发现佛经的许多经文都有与这幅画对应的形象表现,画面上佛经的文案一个一个地被解读出来,这幅画一下子就丰满了。 侯黎明说,以前我们的习性是用复印来说明画,现在改变了想法和做法,用影像学的方法分解画面的构成,解析复印,形成三位一体,形成了新的研究方法,突然重生了。

广东:敦煌在中国 敦煌学也在中国

“254窟的画家可能是来自西域的画家,当时肯定是水平相当高的世界性画家,但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侯黎明认为唐代壁画最好的是敦煌,唐代绘画的主流是壁画,代表唐代绘画最高水平的也是壁画,丝绸 唐代佛教艺术中最重要的是壁画的经变画。 所以要说唐代的美术史,首先要说代表唐代提升气象的巨大经变。 不仅仅是玩在手里的“簪花仕女图”。

标题:广东:敦煌在中国 敦煌学也在中国

地址:http://www.shaanxizhongxin.com/szxw/46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