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20字,读完约9分钟

我相信无论是古来流传的印象深刻的笔记本、书一样的onenote、一体化的notion,都有大家经常使用的笔记本软件。

我也用了很多笔记本软件,但每次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那是怎么分类笔记,或者是做新笔记的时候,我应该分类成什么类型?

▲图片来源: unsplash

正是有了这样的烦恼,roam research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 基于这样的网格结构的笔记本,不由得感叹是否有这样的记录方法。

懒惰者目录:

让我们从zettelkasten卡壳开始

自由链接的知识系统

每天打开的是新的一章

轮廓式、模块化的布局

roam适合那些人吗?

介绍roam research的文案不由得提到了zettelkasten,也有评论说:“roam research是目前实践Zetelkasten最好的工具。” 那么zettelkasten是什么呢?

“zettelkasten”是德语“卡壳”的意思,是基于卡壳的记录方法,各卡具有唯一的索引,参考索引相互连接,构成巨大的网状化知识体系。

zettelkasten做法的创始人是来自德国的社会学家和系统理论家尼克拉斯·鲁曼,他采用了这种高效的新闻机构做法,积累了90000张知识卡片,一生写了60本书和其他大量出版物。

与现有的多层树结构相比,互联网化的组织模式符合我们的大脑结构,就像大脑中的神经元相互连接、相互交流,形成了我们的智能和行为,不同的卡片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了更为巨大的知识体系。

正如“variable.io”的创始人所说:

在36年间,在采用了几十个失败的笔记本应用程序之后,我发现知识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分层的组织。

roam research在实践“zettelkasten卡箱”的记录方法,消除了以前流传的多层树的组织方法,作为知识系统的核心采用了新的网格结构。

▲图片来源: roam研究

在roam research中,只需输入两个方括号[]并输入副本,即可创建或浏览新页面。 同样,您可以选择现有的注释,添加两个方括号或将其升级到其他页面。 这样绘制的页面称为“参考页”。

▲页面的双向跳转

与wiki的词条链接一样,单击方括号的副本可以跳转到“引用页”。 但是与wiki不同,跳完后引用源仍然显示,意味着可以跳回来,构成了双向链接,形成了知识网。

另外,即使未添加链接,roam research也会自动查找包含该关键字的页,并将其显示在末尾的“未链接的页”中。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添加关联,只需单击“链接”( link )。

双向链接是roam research的最大优点,保证了备忘录之间的高度内在相关性。 现有的笔记本软件即使可以创建页面之间的链接,也是单向的,结果将无法出入,陷阱加深,最终丢失到数据库中。

▲标签的双向跳转

创建参考页面的另一种方法是使用#编号,但与其说是参考页面,不如说是用于标记员工的#work、用于标记学习的#study等标签。 但是,现在#后只能识别为英语链接,中文似乎还不支持。

▲侧栏

在这种网格结构的笔记本中,跳跃和跳跃很自然也很麻烦,但幸运的是,roam research还提供了侧栏,只需要按住shift键打开。 侧边栏用于快速显示引用页,同时显示多条记录。 这对于显示同一页的多个引用很有用。

▲互联网视图

有人可能会担心这么多庞杂的知识库是怎么调查结构的。 不,roam research提供了一个全局互联网视图,将所有笔记本页面通过节点和连接连接起来,以便某个节点的连接越多、节点越大,就越能直观地了解整个知识库结构。

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打开软件后,应该在哪里做笔记呢? roam research回答了我们这个问题。 那就是每天的笔记本daily notes。

每天打开roam research时,都会显示自动创建的带日期的“每日笔记”页面。 可以在此页面中记录副本,也可以使用上述双向链接机制将现有备忘录关联起来。 这将把笔记添加到整个笔记本系统中。

▲每天的笔记本

要更换普通的笔记本软件,必须到特定的目录中创建笔记本。 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主题,则需要创建新主题。 结果备忘录分布不合理,有的主题文案丰富,有的理发。 而且,这种备忘录结构大大增加了后处理的难度。

用时间线这样自然的逻辑布局笔记,在符合我们记录习性的同时,随着笔记数量的增加,也会逐渐出现内在的联系,从而自动形成交织的复杂笔记互联网。

▲做几件事

每天的笔记还可以与待办事宜合作,更好地记录待办事宜。 待办事宜是roam research的内置页面,用于归档所有待办事宜。 引用未来的时间,待办事项会自动显示在当天每天的备忘录中,以达到提醒日程的目的。

从数据结构的角度看,标签是无序结构,时间线是有序结构,层次结构笔记是树形结构,网格笔记是图表结构。 从无序到有序、树木再到图形,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一步步增加。

▲从数据结构的角度来看

以图形结构为主,辅助有序时间轴结构的roam research,当然比以树结构为主,辅助无序标签结构的普通备忘录更有特点。

在介绍了核心功能之后,让我们回顾一下roam research接口的布局。 整个界面分为两列。 左侧是菜单栏,只有简单的三个项目。 “每日笔记”、“网络视图”、“所有页面”和下面的收藏夹。

roam research的复制结构可以用“大纲”和“模块”表示。 默认结构是无序列表。 也可以更改为有序列表和文档模式,如xmind和字幕。 列表中的每个项目都称为模块,这类似于notion。

可以通过拖动自由移动模块,用“tab”缩进,用“shift+tab”取消缩进。 可以通过输入“/”来添加越来越多的模块,如代码模块和表模块,但其丰富性当然不如notion。

▲模块的双向转移

也可以直接引用到某个模块(() ),只需搜索相关内容,即可获得一系列代码,指示对该模块的引用。 原文末尾会显示表示该模块参照次数的数字。 当然,该模块链接也同样是双向的。

与“页面链接”相比,“模块链接”的新闻粒度更大。 由于其重用性和普遍性较低,经常用于引用名言中。 单词层面的“页面链接”通用性强,可以大幅提高笔记之间的关联性。

另外,roam research还具有版本控制、模块单位的版本迭代等特征。 图diagram,自由整理新闻空期间询问query,用逻辑词过滤副本。

roam research适用于讲义、读书笔记、项目管理、素材收集等所有需要笔记的场景。 特别适合复印业者。

GTD

gtd(getting things done )是一种时间管理方法,简单地说,就是一边记录要做的事情,一边决定执行路径,整理时间表,让自己一个人完成。

利用roam research的快捷链接功能,可以在记录待办事宜时轻松浏览其他事项、提及其他人,还可以使用#对任务优先级进行分类。 同时作为gtd的核心之一,回顾和反思完成的几个事项也变得非常容易。

浏览

读书就等于白读,但是读书也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比如梳理故事情节的提纲笔记、积累词汇句的摘录笔记、记录自己所想的心的笔记本等等。

例如,我最近在读阿加莎的侦探小说《尼罗河惨案》。 书中出现了很多人物。 都有很长的音译名字。 同时,人物关系网络错综复杂。 这个时候,我使用roam research进行整理,一眼就可以得到人物关系网,可以更清晰地推理和分解事件。

“秒杀以前传下来型笔记!Roam Research为什么这么强?”

除了侦探小说,文学名着、历史纪实、科幻小说也可以使用roam research整理情节,不需要刻意寻找人物关系,做笔记后整个情节都会在网络上自然地表现出来。

写入[/s2/]

zettelkasten的方法最初是鲁曼教授用来写作的。 虽然写作需要很多知识,但roam research不仅可以记录知识,还可以通过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新的知识。

写正文的时候,我也试着采用了这个做法。 在前一阶段收集资料时,摘录了他人的词句,并记录了自己的想法,在后期总结了所有的笔记,并加入了一些自己的评论,形成了一篇文案。

正文的文章可能有那么多也不复杂。 很难展示其作用。 换成论文的话可能会更合适。 论文的撰写需要大量的文献阅读,一边读文献一边记录他人的做法和结论,读了大量的文献后,形成了参考引用图像。 从图像中总结前人的工作,发掘创新点,有助于迅速形成自己的论文结构。

“秒杀以前传下来型笔记!Roam Research为什么这么强?”

roam research作为一种web工具,目前还处于测试阶段,没有app,没有api,访问也不稳定。 虽然现在是免费的,但是官推宣布将来会收钱。 因为这也需要考虑后期的投资。

▲图片来源: unsplash

“适合互联网化思维的笔记本工具”是roam research的口号,“互联网化思维”是关键,即使最后不选择roam research作为自己的笔记本工具,也能将互联网化思维渗透到生活中,并掌握知识。

标题:“秒杀以前传下来型笔记!Roam Research为什么这么强?”

地址:http://www.shaanxizhongxin.com/szkj/49508.html